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作为标志性战役的碧水保卫战也已取得明显成效。 据2020年4月8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的《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上来看,2018年底全国城市、县城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4332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95亿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的稳定增长为保障国家的城镇污水减排目标实现和水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污水处理的衍生物污泥也开始大量增加。根据E20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测算,到2020年,我国湿污泥(80%含水率)年产生量可达5075万吨,日产生湿污泥(80%含水率)量达到13.90万吨。 污泥难题渐成必答题 一边是污泥产量惊人,一边却是我国城镇污水处理中 “重水轻泥”现象的长期存在,导致污泥成为我国污水处理中的“难解之题”,而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也逐渐演变成为当前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一块“硬骨头”。 在国家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行业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迅速发展,污水处理率已超过90%,但对污泥的关注和资源化处置情况却相对不是很乐观。 根据E20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末,我国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理率仅为31%-35%左右,不到“十二五”所设定的无害化处理率目标70%-80%的一半;“十三五”、“水十条”再定下75%-90%无害化处理处置率目标,规定时间将到,目标依然有一定差距。 由于污水处理过程中约40%的污染物最终进入...
发布时间:
2020
-
07
-
02
浏览次数:8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按照新老有别、平稳过渡原则,妥善处理排污许可与环评制度的关系”。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妥善处理”呢? 首先,明确了排污许可和环评制度的重心从政府审批转向企业责任。“妥善处理”一段位于《指导意见》第三部分“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的第一小节“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中,体现了治理思路的转变。长期以来,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的突出特征都被认为是审批制度,是行政许可,至今也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指导意见》将环评和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置于“企业责任体系”中,意味着这两项制度的责任主体进一步回归到企业身上。环评文件和排污许可证本质上都是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文书,是企业对政府和社会公众做出的环境承诺,而《指导意见》的要求有利于两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回归初心。 其次,“新老有别”原则体现了务实的态度。“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批建不符”“擅自扩大产能”等问题,导致许多无完整环保手续的项目长期游离在管理之外。为此,在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时,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缺乏手续或手续不全的项目,在符合排放标准及相关要求的情况下,通过核发排污许可证纳入管理范畴。一些地方也通过项目环境现状评估和政府...
发布时间:
2020
-
07
-
01
浏览次数:146
当前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须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规定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做好现场布点采样、运输流转、制样保存、实验室分析及数据处理审核等质量控制工作。加强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监督,坚持监测人员持证上岗;使用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并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必要时进行期间核查;严格对报告质量把关。让具有代表性、客观性、准确性的监测数据,为政策制定、技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更好地为土壤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样品采集、运输流转和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1、样品采集和运输流转的质量保证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对监测结果影响很大,采样造成的误差可能比分析测试的误差还要大。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需严格按照HJ/T 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点位布设:为使所采集的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布点应遵循“随机”和“等量”的原则。布点方法有简单随机、分块随机和系统随机三种;基础样品数量可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得出;布点数量要能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3个点,实际工作中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来确定。样品采集:样品采集通常按3个阶段进行,即前期采样、正式采样和补充采样,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区域环境背景土壤采样、农田土壤采样、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
发布时间:
2020
-
06
-
30
浏览次数:76